首页 > 新聞 > 正文

《濠江開講》走進澳門旅博會 對話非遺傳承人

發布時間:2025-05-06 | 新聞
A- A+ 分享: 閱讀量:7913



在全球化浪潮與數字技術交織的當下,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。如何讓千年技藝跨越時空桎梏,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?如何吸引年輕一代投身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創新?本期《濠江開講》走進澳門國際旅遊博覽會,與青海唐卡傳承人紮西尖措、湖北蘄春艾灸傳承人蔣洪軍、廣東廿四味涼茶第四代傳人李鎮偉展開深度對話,解碼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突圍之道。



唐卡藝術:源起與匠心密碼



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紮西尖措,身兼唐卡畫師與傳承者雙重身份,在展會上展示了一幅耗時兩年半完成的《財寶天王》唐卡。這幅作品以金線勾勒的盔甲與青綠山水背景相映,展現了唐卡藝術“以畫載道”的獨特美學。  



“最早的唐卡是供奉於寺院的宗教聖物,顏料取自天然礦物與植物,一幅精品往往需畫師數年心血。”紮西尖措說。隨著時代變遷,唐卡逐漸走出寺廟,成為融合了信仰與審美的民間藝術。傳統的父子相傳、師徒相授模式,如今與現代職業院校教育形成互補——青海多所高校開設唐卡專業課程,年均培養數百名青年畫師。  


紮西坦言:“這項技藝的傳承絕非易事。從研磨礦物顏料到掌握‘度量經’構圖法則,再到熟練掌握上色、開臉開眼技能,學徒至少需6-10年方能出師,當代快節奏生活與唐卡創作的‘慢工出細活’,要求畫師具備極高的技藝和耐心。”



此次展會上的《財寶天王》正是傳統唐卡繪製技藝守正創新的典範之作:既遵循傳統繪製唐卡的古法工藝,又在人物神態中融入現代美學表達。“希望與國內外各界藝術館合作巡展,讓唐卡藝術不再是高原秘藏,而是世界共用的文化符號。”紮西表示,傳統技藝正突破地域邊界,織就新的文明對話紐帶,他亦期待通過澳門旅博會等國際交流平臺,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唐卡藝術的魅力,推動這一文化明珠走向更廣闊的舞臺。


千年灸火,蘄春非遺技術




“一株艾草撬動百億產業”——湖北蘄春非遺傳承人蔣洪軍的展位上,臍灸、蘄艾精油、雷火神針灸、蒸汽眼罩、智能艾灸儀等創新產品吸引眾多客商駐足。作為李時珍故里,這座長江邊的小城將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灸法,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智慧轉化為發展全動能:全縣艾草種植面積達23萬畝,衍生出艾條、艾枕、艾妝等1,200餘種商品,帶動幾十萬人就業,勾勒出一幅蓬勃發展的蘄艾產業畫卷。



蔣洪軍的傳承之路充滿傳奇色彩,22歲因車禍致殘的他,通過艾灸療法治癒後,毅然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韓善明為師,二十年間,他從學徒成長為蘄艾產業領軍者。“傳統‘雷火神針’需精准控溫,施灸時稍有不慎便會灼傷。”他手持改良版“雷火神針灸”演示道:“我們將灸具直徑擴大十幾倍,增強雷火神針功效。採用國家級非遺專案—蘄春艾灸療法和湖北省非遺專案—手工制陶技術雙非遺專案打造文創臍灸產品,臍灸通過艾灸透熱傳導與陶瓷發熱控溫技術,讓熱能沿肚臍經絡滲透卻不傷經脈,實現全身調養功效。”  



這種“專利科技賦能的思路貫穿整個產業鏈:建立艾草基因庫優選蘄艾品種,運用超臨界萃取技術提煉艾草精油(每噸艾葉僅產1公斤),開發了一系列國家專利蘄艾產品,滿足都市養生需求。更令人矚目的是文旅融合戰略:蘄春打造“蘄艾小鎮”,遊客可體驗采艾、制絨、古法灸療全過程,年接待研學團隊超30萬人次。  


蔣洪軍表示:未來有意向在澳門籌建首個海外傳習基地,推廣小兒推拿、艾灸等中醫文化,讓澳門民眾體驗“灸火千年”的養生智慧,亦希望以澳門為支點,讓世界看到中醫外治法不是陳舊符號,而是‘治未病’的現代健康調理方案。


廿四味涼茶的傳承與創新



作為家族第四代傳人,李鎮偉從小在涼茶鋪長大,"一杯涼茶養活一家人"的親身經歷,讓他深感傳承責任重大。"涼茶不僅是飲品,更承載著嶺南文化的精髓。"李鎮偉介紹,傳統廿四味涼茶製作遵循古法,講究"器皿"及“配伍合理”,用文武火交替煎煮,按“頭煎”、“二煎”的工序製作,分"茶母、茶仔"早晚溫服。原料選擇上堅持道地藥材,條件允許要做到適時採摘。如霜降後的桑葉品質最佳。



為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,李鎮偉團隊推動產品創新,開發出沖劑、飲料、潤喉糖等新形態。"要讓年輕人先喜歡,再瞭解文化內涵。"他表示,團隊正嘗試將涼茶與新式茶飲結合,開發養生茶飲等新產品。


面對國際化機遇,李鎮偉認為澳門可作為聯動橋梁。他認為:需從傳統的廿四味“涼茶”往新時代健康的廿四味“草茶”進行蛻變,做成一杯杯養生的熱飲、冷飲。再按不同的人體體質,根據24節氣與藥食同源的食材相融合,將產品多元化。他亦計畫聯合澳門本地企業,推動非遺涼茶走向東南亞市場,同時通過企業自身品牌背書優勢:“廣東老字型大小”+“非遺工坊”賦能“連鎖門店”促進帶動就業,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雙贏。


"守正創新是關鍵。"李鎮偉說,未來將繼續完善非遺工坊建設,擦亮"廣東老字型大小"品牌,讓這項百年技藝綻放新時代光彩。



三位傳承人的故事,折射出中國非遺傳承的多元路徑,他們的實踐展現了非遺的活力不在於封存於博物館,而在於融入時代脈搏。當唐卡的色彩遇見時代創新,當艾草的藥香飄向國際展會,當涼茶的甘苦化作年輕潮流,傳統文化正以破繭之姿,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傳承答卷。  


     非遺不是歷史的回聲,而是未來的先聲----在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,我們看見文明傳承的更多可能。非遺傳承,任重而道遠,在歲月長河中,非物質文化遺產宛如璀璨星辰,照亮著民族印記。未來,我們亦要敬畏之心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,用新思維將非遺文化在新時代裏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。




相關新聞
loading...
熱門資訊
loading...
本周點擊榜
    loading...
点击右上角...
點擊 分享給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