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濠江開講】新階段澳門青年發展與產業創新
澳門正處於經濟適度多元轉型的關鍵期,社會關注澳門青年如何參與產業創新,青年成長與產業升級如何協同發力。本報時事節目《濠江開講》日前探討青年創業如何從“量變”到“質變”。節目邀請了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卓航、盧亦天,圍繞澳門青年創業等青年發展熱點問題,討論產學研合作怎樣賦能多元經濟,以及“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”定位下,創意產業發展路徑何在。
利用澳門中西文化優勢培養人才
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卓航表示,澳門是一個社團社會,平常有非常豐富的交流活動,不乏創新、創業方面的參觀或交流活動,但他認為要進一步探索。首先建議形式上有所創新,比如青年的社團可以到內地參與到一個有針對性的項目當中,做出一些可以推動項目進展的工作。可以先讓青少年包括中學生去內地展開“共上一周課”活動,可以讓他們開開眼界,體驗內地的學習、思維深度,可以互相建立起情感的連接,讓青少年更有效去取長補短。
李卓航還指出,澳門發展創意行業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,因為澳門有400多年中西結合的歷史,在澳門可以看到很多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,比如大三巴旁邊5米就是哪咤廟,這些文化符號相交起來就能形成一個文化成長、增長的可能性。他建議設法發掘好、利用現在的創意,包括人物設計、內容的編輯。他舉例,現在還在熱映的電影《哪吒2》(哪吒貳之魔童鬧海),其實和澳門也是息息相關的。他認為可以運用這樣的契機,在課程上設法培養出一些人才,培養同學們發散思維方式,然後是動腦、動手的能力。他特別指出在澳門一些幼稚園、中小學裡面,學生們做出來的手工非常精緻,要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培養出創意思維方式。
打造文創產業園孵化器設訓練營
至於創意行業,李卓航認為要有一個容錯率,創意行業的發展並不是立竿見影,不是今天有一個idea,明天就可以推向市場,而是要有機結合。他建議政府要有一個保障措施輔助。
他強調,好的商業模式要等到市場去認證。他建議通過填海等城市規劃優勢,去打造一個屬於澳門自身特色的文創產業園區,可參照全球較成功的孵化器,每年設兩次層層審核、申請門檻非常高的訓練營,提供專業指導之後設“Demo Day”向業界的投資方展示,抗風險比較高。
李卓航表示其在商學院裡給學生們授課的時候亦強調,創業初期資本資金比較稀缺,那麼你只要有一個好的idea,有一個好的團隊,那麼你去找風險投資或者天使投資的話,能吸引到對方就證明你的項目是可以往前去推進的,這也是別人對你的一個初步的認可。他認為,文創行業不可能一上來就是壟斷性質的,文創行業包括宏觀的創意產業。他建議澳門可以利用好外來的投資,把澳門打造成為“創意之城”。
澳門青創“量變”有基礎 三招促“質變”
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盧亦天表示,目前澳門青年創業“量變”的基礎已經形成了。但較多澳門青年創業集中在餐飲、零售等傳統行業,而科技創業相對少一些;創業的啟動資金主要結構相對較依賴政府;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澳門創業文化不濃厚。下一步澳門怎樣破局,把“量變”提升到“質變”層次,有幾個做法。
第一,“草根創業”和“技術創業”並舉。草根創業集中在傳統行業,如餐飲業可以做商業模式創新、服務創新。技術創業則依賴於科研成果的市場化轉換。他認為澳門高校實際上的科研力量是很強的,但是要向產業、向市場轉化,需要有具體的產業應用場景,有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應用端,成果轉化才得以實現。他相信橫琴深合區下一步會在此著力、發力。
第二,是創業教育。把課程前置,考慮在澳門的中小學開設一些迷你創業課程,從小培養創業文化,培養創業的興趣。而高校創業課程也需要更進一步去結合深合區、大灣區的發展的實際情況。
第三點,打造容錯機制,探討鼓勵二次創業措施。因應青創高風險,當(青年)第一次創業失敗後,建議政府可以為其再提供一筆資金。青年二次創業,會帶着上次創業失敗的教訓與思考去重新創業,相信創業的成功率會提高很多。
產學研需要科技成果轉化人才
此外,盧亦天還指出,產學研合作在科技創新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從學界來說,實際上一些數字顯示,澳門的科研實力非常強,但澳門現在的第一個問題是回歸到產業端,就是澳門本身的科技企業體量小,數量少,很多時候很難花很多錢去做技術轉移,向高校去購買一些專利等等。
第二個問題,高校科研人員並不一定擅長企業經營,企業工作人員對科學研究成果可能又不是那麼在行。產學研真正想發揮作用,在學界和產業界中間,一定要有一批懂得科技成果轉化,懂得企業經營管理的人才。他覺得澳門下一步也可以去研究,去培養一批這樣的人才。特區政府計劃在橫琴新建“大學城”,就是一個非常振奮的消息。